‌·
分享到:

南都首开“云论坛” 大咖支招“保供稳价安心”

“助农有温度 金融加速度”金融助农云论坛昨日举行,北京、香港、广州等五城9位大咖在南都云演播室隔空“对话”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11日        版次:GA10    作者:冯芸清 吴璇 莫郅骅 张沛

昨日,“助农有温度 金融加速度”金融助农云论坛在广州举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承压,农产品出口企业迫切需要金融助力。

3月10日,一场特别的“云论坛”在南方都市报广州总部云演播室上演。来自北京、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等5城的9位重磅嘉宾隔空“对话”,为金融助农建言献策,受邀媒体则在南都云演播室内“围观”并和嘉宾进行线上互动。

此次论坛是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南都“云论坛”品牌活动的首场落地。本次“云论坛”以“助农有温度 金融加速度”为主题,由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南方都市报、东莞松山湖基金小镇、晟元全球投资管理公司联合主办,并得到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的大力指导。

对农产品销售影响较大

要全面看待疫情影响

企业代表普遍认为,疫情对农产品销售的冲击最为明显。据惠州顺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展曜介绍,整个2月份,该公司在香港、澳门的市场销售量下降了1/3。在供港出口的鸡鸭鹅家禽类中,惠州顺兴食品有限公司占全港1/3以上市场份额,同时也供应全国各大城市。

另一家广东省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荔集团”)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中荔集团有着20年的中国农产品出口经验,其荔枝出口量占广东荔枝总出口量的75%以上,莲藕、番薯等多个中国农产品种在北美、欧洲市场也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荔集团董事长陈耀华透露,在国内销售方面,由于人员隔离、物流运输中断等因素,导致农产品的品质、运输时间受到一定影响,成本相应增加,“因此前段时间市场供应相对往日减少,物价也有所上升”。

同时,由于国外相继出现疫情,对当地的餐饮行业、生鲜零售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生鲜行业的营业额下降明显。“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各方带来巨大影响,也让人措手不及,当然农业也不例外。”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说。

对于农产品消费,宋聚国认为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团体消费减少,聚集性消费减少,户外消费减少,餐馆消费减少;二是应急性消费增加,主要一开始受疫情恐慌的影响,各地纷纷出现集中抢购囤货的情况;三是线上消费增加。总体来看,消费是下降的。

宋聚国同时表示,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不是孤立的,比如市民对奶制品消费跟不上就会造成商场压力,商场卖不出去就会给加工厂带来压力,加工厂又给奶站带来压力,奶站又将压力传导给农户,所以要全面看待。

产业链持续受到冲击

中国的复工进度影响全球

在宋聚国看来,疫情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都造成了影响,但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对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影响较为突出。

疫情导致运输效率降低,加上部分地区对农贸市场关闭,并取消了省际间活禽活畜的调运,造成很多农产品出不了村,进不了城。另一方面,像玉米、大豆这种饲料的原材料进不了厂,导致饲料生产厂家无法生产饲料,进而导致很多畜禽养殖户“断粮”。

加工方面,由于原材料供给不足,人员隔离所致的劳动力短缺,以及企业营业收入的减少和成本负担的增加,都在加剧企业的困难。企业无法按期开工,订单不能按规定交货,市场消费低迷,工人工资照发,银行贷款利息支付,场地、设备租金尤其产品滞销在仓库的库存费用等等,都是疫情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进一步从宏观面上分析了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邢自强认为,抗疫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遏制病毒的传播,第二阶段是恢复生产、生活,第三阶段是刺激需求。

“中国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但这里面有一个风险点,就是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中国的复工进度不理想,全球的产业链可能有脱节风险,而一旦中国周边国家疫情未能及时受控,又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复工进度,全球经济和市场可能面对第二轮冲击。”邢自强说。

近期摩根士丹利对市值达27万亿美元的857家跨国公司做了产业链压力测试。43%的企业表示,目前来自中国的零部件和产品供应已面临困难,且如果未来一个月产能不能完全恢复,接近86%的企业会受到影响。超过1/3的企业表示,短期内找不到其他国家来代替中国的零部件。2/3的企业表示,对全年营收的影响是2.5个百分点。1/5左右的跨国企业表示,对营收的冲击可能高达年度销售的2.5-5个百分点。

“我们每天发布一个复工指数,截止到10日,复工率大概为60%,到3月底也许复工率能到90%,4月中旬达到全复工,以弥补、减少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和影响。但如果这个进度不如预期,有可能对经济的波动会更大。”邢自强说。

农产品贸易中期影响不确定性大

“一带一路”值得长期关注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戎卫东指出,短期看,农产品贸易受到国内疫情影响,出口受阻,进口滞销,受冲击的情况已经在数据上反映出来,但这个影响并未超出预期,大的趋势未变。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我国农产品出口94.9亿美元,同比下降11.7%,进口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5.1%。从全国的进出口贸易来看,出口下降了17.2%,进口下降了4%。也就是说,农产品出口下降的幅度低于总体贸易下降的幅度,而且进口还是正增长。“这充分说明农产品作为刚性需求,短期影响有限。”戎卫东说。

但是戎卫东同时指出,目前的统计数据是1-2月的。而进出口农产品订单一般会提前几个月,再加上船期较长,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受到的实际影响可能比数据更大,在后几个月的进出口数据上会反映出来,中期影响不确定性很大。

“从国内看,我国优势出口农产品为果蔬和水产品,均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方面,由于人员隔离措施造成部分企业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出口企业推迟复工、开工率较低,农产品产量减少,出口也将暂时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应急性消费激增,果蔬等产品涉及保民生重点产品,国内生产优先保障武汉等疫区及大中型城市的供应,一定程度上挤占了这部分产品的出口份额,导致短期内农产品出口减少。”宋聚国说。

此外,我国企业获取国外订单的重要途径——展会很多都延期举办,也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像原本计划于3月15日至17日举行的世界三大水产品展会之一北美波士顿水产展就宣布推迟。

相对而言,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则有望在疫情之后迎来复苏,尤其是国内市场产需缺口较大的“刚性”农产品,如油籽、植物油、食糖、棉花、奶类和肉类等。

戎卫东说,从长期来看,疫情结束之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在过去近20年形成的趋势是有可能加快的。今年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中国同意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中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在去年的基础上是有可能翻倍的。原有的农产品贸易趋势会延续,而且进口会进一步增长。”

国联水产集团董事、副总裁陈汉就表示,基于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情况和各级政府采取的措施,预计疫情过后国内或将面临很大的消费需求,今年将会加大进口规模。

戎卫东还提出,有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去关注,例如,农产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跟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线上消费订单火爆

数字平台解决产销问题

尽管总体数据不太好看,但陈耀华认为,国外进口商对未来的贸易合作展望不必感到悲观,“国外不少消费者对生鲜的购买转移到了线上,订单还算火爆,前段时间加拿大进口我们的产品量还加大了不少,澳大利亚的中国生鲜出口也算正常”。

唐展曜同样表示,虽然国内整体2月份销售情况有所下降,但商超渠道也带来很多新启示,“电商、商超、直播带货是我们未来非常看好的销售渠道,现在整个销售量也是冲得比较高。”

上市公司国联水产集团也在餐厅不开门、物流没有打通的现状下采取了渠道下沉策略,即充分利用旗下社区团购APP平台,对所有商超渠道、社区开展团购服务,将市场下沉到商超的冰鲜柜和老百姓家里的冰箱。

除此以外,集团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零接触、小包装、便于家庭消费的产品。“在疫情下,我们这两个方面的做法,保证企业在稳产、复产、销售方面几乎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陈汉说,“对外贸易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他介绍,国联把中国政府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举措充分跟外国客户沟通,同时,大力推介国联智能化工厂生产等抗疫复产举措,外贸出口保持稳定。

广东丰瑞佰顺集团常务副总裁、东莞松山湖基金小镇总经理谭凯乐认为,这代表着农产品消费场景的变化,“从过去逛菜市场变成电商,从生鲜到冷链、从酒楼食肆到厨房、食堂,我们判断电商未来的市场占比会接近30%,对冷链配送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实上,一个好的数字平台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次非常感谢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我们很快就在平台上对接比较多的养殖户,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唐展曜说,这次疫情中,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设的“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在短时间内确实给广东省家禽企业解决掉很多产销上的问题,让养殖户能够通过平台很快找到合适的销售商。

本次金融助农云论坛的主持人、晟元全球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袁骏就建议,中小企业赶紧搭上平台顺风车,用最低成本把事情做起来。“除了淘宝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平台外,电商直播带货、政府搭建的直接对接产销两端的数字平台都是非常好的渠道。”

袁骏还表示,对有供需关系的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平台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就像今天的云论坛,有非常多的信息交流分享,很多嘉宾提到了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碰撞。金融要发力,或者说银行要发力,往哪个方向去?今天是挺好的一个机会。”

企业希望加大帮扶力度

专家建议用足用好支持政策

对于未来生鲜产品的进出口情况,陈耀华预测,由于国外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的消费欲大减,“我们会经历两个季度的‘寒冬’”。陈耀华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农业出口的帮扶力度,提供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如放宽贷款审核标准,增加对企业的补贴,帮助农业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事实上,在疫情发生后,从中央层面(“一行两会”、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到地方政府,再到个体金融机构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政策来支持企业,包括财政补贴、退税补贴、损失补贴、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等等。

“信息可达性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交银国际副首席执行官苏奋建议,企业需要更主动、更积极的寻找帮助,“我呼吁无论是大中小企业者,都主动跟银行对接,充分利用银行贷款支持政策,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信社等,他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

戎卫东持相同观点,他也建议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地方的政策。同时,积极参加行业组织的活动,通过行业组织提升对外谈判、议价的能力。

从中期来看,苏奋认为,要增加更多的农保品种、期货品种,丰富农业金融产品,培育农业农产品的品牌,包括对生鲜电商、物流业的整合,既要利用银行的信贷融资,也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谭凯乐就希望政府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成立农产品供应链基金、农产品保理基金等新兴金融产品,以解决采购农产品以及卖出产品到回笼资金的时间过长问题。

“从更长远来看,金融+区块链,农业+区块链,包括政府的数字化信息化平台,是大势所趋。广东省在政务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广东省在探索农业区块链上起到全国示范作用。”苏奋说。

除了通过银行融资,袁骏建议,国内大型农业企业可以利用平台搭建的机会,通过海外上市、发债的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从中长线来说绝对是非常有益的。”

袁骏表示,港股门槛较低,国内的大型企业基本都能符合要求。而上市企业都经过公开审计,上完市后再进行发债、在资本市场融资等都会容易很多。

苏奋同样提到这一点。他表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一定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我也强烈希望广东企业家能够利用香港的国际平台,现在美国利率不断下降,全球量化宽松纷纷重启,如果通过香港平台发美元债或者IPO,利用低成本资金收购,打通产业上下游的关键环节,等危机过后,广东的农业竞争力可能就会提升。”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苏奋认为,一是利用好现有政策,度过困难期,二是加快建立线上渠道,带动新的需求。三是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溢价能力。

袁骏则认为,中小企业最大的依赖仍是银行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现在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增加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应该尽力抓住这个机遇。”

  嘉宾 名单

宋聚国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

戎卫东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谭凯乐 广东丰瑞佰顺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东莞松山湖基金小镇总经理

苏 奋 交银国际副首席执行官

陈 汉 国联水产集团董事、副总裁

陈耀华 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展曜 惠州顺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持人:

袁 骏 晟元全球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一号楼工作室出品

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

南都记者 裘萍 冯芸清

采写:南都记者 冯芸清 吴璇 莫郅骅 张沛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像:南都记者 李孟麟

手机看报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