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防疫技术工具,也要正视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3月10日        版次:GA02    作者:

3月9日,天津市委网信办发布通告称,将开展疫情防控相关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凡是业务涉及支撑疫情监测和重点人群管理、出入管理、信息报送等防控任务的App、小程序、网页工具等均在此列。根据此前财新报道,截至2月中旬,在微信端上线的医疗类小程序就已经接近800个,环比增长347%。

以医疗类小程序的上线数为一面镜子,不难推测其他相关领域的疫情防控相关App近期有怎样的增长。从技术角度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简史是通过新技术书写的。当人们想知道疫情与“我”有多远时,查询附近确诊病例的小程序出现了;当人们想购买口罩时,各个口罩预约助手出现了;当人们准备返工时,个人健康信息登记的平台也出现了……在无法出门和必须出门的日子,是技术搭建了人与人、人与物交互的桥梁,在消除社会“信息疫情”的同时拓展了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但必须正视的是,庞大增长数字的背后是真实的个人需求,而在互联网社会的商业逻辑下,个人为满足需求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就是金钱。由于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人们更容易受到因恐慌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周边邻居、家人等产生的群体压力,进而降低对出让个人隐私的容忍门槛,用个人隐私去换取信息。

而对于身处特殊时期的部分企业来说,恐怕没有什么能比以“服务疫情防控”为名、行“夹带私货”之实这样打擦边球的方式更容易获取用户信息的了。这一点从天津市委网信办的通报中也得到佐证: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广泛应用于我市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出现非授权、超范围采集使用个人信息、未明示收集使用规则等问题,存在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的风险。

由此可以看出,天津对涉及疫情防控的App开展违法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非常及时。这也提示各地,在抓现实疫情防控之时,也要避免个人信息的泄露,出现“破窗效应”,不能在一个“窃贼”打破了个人隐私的窗户之后置之不理,进而产生更大的隐私泄露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在全国推行线上防疫服务的背景下,天津的专项治理或具有推广价值。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疫情防控期间,个人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巨头现象”。据财新报道,腾讯和阿里承担了大量疫情防控的相关业务。例如,腾讯帮助政府部门搭建防疫政务小程序、阿里与杭州市合作推行“健康码”。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服务器数据存储何地、后台访问权限大小、后台管理方式如何等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在专项治理违规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同时,将科技巨头的信息透明化纳入考量,从而保障公众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权也同样重要。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