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类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12日        版次:GA15    作者:综合

吕思勉著,张耕华编,中华书局2019年1月版,32.00元。

(加拿大)宋怡明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12月版,78.00元。

林纾著,石瑊、王思桐点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11月版,49.80元。

付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5月版,68.80元。

周思成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版,48.00元。

马伯庸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52.00元。

潘光哲著,凤凰出版社2019年5月版,128.00元。

李礼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58.00元。

(清)李元庚等著,凤凰出版社2019年6月版,36.00元。

杜维善口述,董存发撰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7月版,78.00元。

《吕思勉讲中国史》

在20世纪史学大师中,吕思勉位居少数通史家之列,但其名著《白话本国史》与《吕著中国通史》却难以成为初阶之作。编者研究吕思勉逾三十年,整理出版有26卷《吕思勉全集》与《吕思勉先生年谱长编》,洵为当今“吕学”研究第一人。他精心选择了吕著初中中国史教材为底本,再将吕氏关于中国史的其他谠论甄选补证在底本相关叙事下。这种编法新颖得体,全赖对吕思勉史学谙熟于胸,且恪守“述而不作”与“以吕补吕”的原则。展读此书,仿佛吕思勉原汁原味在讲其新著,既全面展现了吕氏通史的总体观,也是编者对其大视野与通识感的精准传达,堪称吕氏史学走向普通大众的上选读物,也是近年来中国通史的最佳入门书之一。 (虞云国)

《被统治的艺术》

此书是反向操作的制度史:着眼于明清时期的乡村、卫所和军屯,关注普通百姓如何在不完善的制度下生活,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出解决方案,做到既服从政令安排,又尽量最大化自身利益。这也包括了东南沿海地区卫所将士与“倭寇”身份的海盗以及走私人员的互相勾结(与军屯套利手段思路相近),并通过军户在当地入籍以及与民户的联姻种种政策,进一步形成了别有生面的海上贸易网络。作者有深入闽浙地区“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的田野考察经验,试图为我们勾勒出明代下层社会的“马丁·盖尔”来,这使得制度史的话题变得充满鲜活的气息。 (张治)

《左传撷华》

同一经典在不同时代阅读行为的观照下,会呈现出多样的面目。《左传》即为一显例:从史官载录到附经而行的传记,宋以后更被截取编入文章选本,成为古文叙事“义法”的源头。林琴南在“五四”后选评《左传》,一仍古文家路数:起结、开阖、繁简、轻重、主客、激射、伏脉、过脉、结穴、锁纽等评点术语层见叠出,强调左氏“文简而语重”“庄而不佻”,不同于小说家、小品文。但细绎其评语,不仅羼入“中立”“历史”等新名词,又以自家译外国小说的经验大讲“带叙”“补叙”的文法,实已涵有经学瓦解而同质化“文学”理解兴起以后的新眼光,岂是方望溪“义法”之说所能牢笼。此整理本版式开阔,颇便玩赏,惟将原书圈点略去,是一遗憾。 (陆胤)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有关西州回鹘的历史,因东西方传世文献记载有限,其研究的推进全仗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回鹘文文献的释读。作者迎难而上,以十年之功研习古代突厥语和回鹘文文献,从最初在突厥学权威茨默教授处得到启蒙开始,复至芬兰随芮拔辞继续学习古代突厥语,又在德国跟德金和笠井幸代深造回鹘文献学,同时向拉施曼、芮珂等人请益,最后来到日本接受森安孝夫、吉田丰等大学者的指导,终成国内少数能利用第一手材料研究回鹘历史的学者之一。作者随之问学的这些东方学名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已故耿世民先生散出的文件和藏书中经常可以买到他们的手迹。 (高山杉)

《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1274年与1281年,元朝两征日本都铩羽而归。日本称为“蒙古袭来”或“元寇袭来”,近代以来成为其学术著述与文艺创作的一大热点。相形之下,中国史学界虽有论及,但仅具梗概,令人难窥全豹,遑论评断是非。本书以元朝、日本与高丽三边关系为视角,首次系统梳理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既有娓娓道来的细节展开,也有令人深思的史论抉发。著者认为,元军两征俱败,突发飓风仅是偶然因素;以战略战术论,元朝东征军根本不具备发挥其军事实力的客观条件;以战争合法性言,更是“蒙古世界征服战争的延续”。这一评论,对鲁迅揶揄过的、那些“神往于大元”以为“是‘我们’最阔气的时代”的狭隘爱国主义者的子孙们倒是一帖清醒剂。 (虞云国)

《显微镜下的大明》

历史普及作品大致有这么几种:高阳写的历史小说、当年明月写的戏剧化重述、主题性的非虚构叙事(如“甲骨文”系列)。它们都不是拥有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而是更注重站在学者的肩膀上进行历史的通俗化;历史小说式微,后两种形式正大行其道,大众阅读市场上的“历史热”,说的就是这回事。《显微镜下的大明》创造了一种新形式。它可以看做“学术论文的通俗化转述”,追求的第一位是像学术论文那样剖析事件细部、揭示运行规律,而并非浅层的“讲好故事”。没有能力阅读文献的读者无法意识到,学术论文藏了多少好东西,但有能力、也有意愿把这些好东西端出来给他们的,目力所及目前也只有马伯庸一人而已。 (桥东里)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

由书名即可见此论题的难度及繁复: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又要在大势中见细节;难以坐实阅读史中的阅读效果,那就只能多寻找传播路径和载体以证史实。这个论题,对文献功底、史识及语言皆有极高的要求。《“知识仓库”的建立与读书世界的变化》《朱一新的读书世界与“地理想象”的知识基础》《“西学”的“新闻化”:〈时务报〉与它的读者》《“西学”的体制空间:以<沅湘通艺录>为中心》等章节,分别从知识发生、地理想象、载体路径、体制空间等方面对晚清的“西学东渐”进行了史证及解释。 (胡传吉)

《求变者:回首与重访》

“感受着你的感受,感同身受,读你的心你的泪,你的烦忧”这句歌词,也适用于二十世纪之初的那些求变者们。二十世纪,离我们不远,又已经走远。作者李礼用十个传主的视角,带着我们走过了这个令人激情澎湃,也令人潸然泪下的世纪。从一百年后的今天回看历史,当初在清末民初之际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改革者们是否认可他们后人创造的这个世界。前人们一次次直面失败的尝试,和阅历的增长教会我们,社会前进的道路并不如“爽文”一般摧枯拉朽,但凭借勇气和毅力,仍可在筚路蓝缕中,开辟出一片簇新的星辰大海。 (张经纬)

《稀见淮安史料四种》

在中国城市史上,由于依傍运河,坐享漕运之利,淮安几乎和扬州齐名,而且同为盛极而衰的代表。但相形之下,淮安受今人关注的程度就弱得多了。重要原因是发掘、整理出来的史料太少。此书的整理出版稍稍弥补了遗憾。四种史料呈现了淮安由盛转衰的痕迹,其中《梓里待征录》为淮安地方掌故笔记,记录了学院、科考等情况,《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日记、二十九年己酉日记》则真切反映了淮安清江浦的商业经济和人文生态,不论你是从经济史还是社会史或文化史的角度去阅读,均会大有所获。 (黄波)

《杜维善口述历史》

这是一部意想不到的书,因为口述者定居海外,在域内并不知名。此书价值取决于口述者的两个特殊身份:一是杜月笙之子,一是古钱币的藏家和学者。作为杜氏后人,他据其亲见亲闻所忆述的民国人事种种,虽不免有记忆混淆之处,但终有难得的历史片断。如戴笠与胡蝶关系,近时有辩伪者,但书中顺带提及戴、胡相识系由杜月笙介绍,自是可贵的线索。作为钱币学家,其专著颇不易得,书中可略见其收藏的经历与研究的内涵。其治钱币出身业余,且基于个人收藏,早期专攻半两、五铢,实为传统古钱学之继承;以后又与国际钱币的收藏与研究接轨,着重西域、南海两大贸易路线的货币。是可谓当代古物研究的异数。 (胡文辉)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