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辞职自学蛋雕 二十载执着方寸间

蛋壳上雕出花花世界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0年01月01日        版次:GA15    作者:叶孜文

南都人物 给你好看

  追梦人

孙开福,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上世纪90年代南下,从此在广州扎根。曾是国企高管,却为圆年轻时的艺术梦想毅然辞职,在家自学蛋雕。潜心十载,技艺精湛却无人知晓。2013年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举获得金奖。如今,已是岭南蛋雕艺术的领军人物、广州蛋雕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孙开福是一个“赶趟儿”的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他,经历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人生故事丰富。

“当时号召上山下乡,我赶上了;之后保家卫国参军,也赶上了;我在国企待了一段时间,赶上改革开放;再后来国企效益不好,又兴起了下海”,而这次,孙开福依然赶上了,随着下海潮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

辞掉高管工作,在家中阳台自学蛋雕

初来乍到,一切并不顺利,孙开福一直奔波在招工的路上,每天翻着报纸上的招聘启事,直到两个月后才得到第一份工作。然而凭着一股拼劲,慢慢从打工仔变成了管理层,工作与家庭都在广州扎根发芽,生活算是没有了后顾之忧。孙开福有了新的人生计划。

他那曾为了打拼而隐匿沉寂在心头一角的艺术梦,在这时候开始苏醒。年轻时,孙开福就很喜欢美术,国画、油画、速写,样样在行。在国企工作时,也兼职单位的宣传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蛋雕的报道,立刻就被画吸引进去了。经过再深入的了解后,他发现蛋雕的制作不需要复杂的工作和特定的场地,孙开福就此决定,要自学蛋雕艺术。

为了专心致志地搞艺术,已接近天命之年的孙开福辞掉了企业高管的工作。一张桌子,一把凳子,孙开福在家里阳台建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区,埋头钻研蛋雕。

当时,在广州很难找到从事蛋雕的艺术家,孙开福“拜师无门”,只能自己从零摸索。最基本的清空蛋壳里的蛋液也琢磨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刀戳,让蛋液流出来;用注射器抽取,全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尝试往蛋壳里吹气,利用空气对流让蛋清蛋液流出来,才完成了处理材料的第一步。

开始投入创作时刚好是夏天。5点晨光微露,他就起床雕刻,做到7点,吃个早餐,又继续做到12点,午饭后又开始,“就这样一直做到晚上,再上网查看资料、学习,寻找灵感。”日复一日,孙开福每天在阳台捣鼓十几个小时。

“吱吱吱吱吱,太恼人了,我心脏病都要被你磨出来了。”那时候爱人总埋怨孙开福,她不理解,放着好好的高管工作不做,丈夫窝在这小阳台里到底在做什么?尤其那电钻声响,更是让她厌烦。

孙开福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依然沉浸在蛋雕创作中。蛋雕于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蛋雕表现力强,光是蛋的种类就有很多,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鸵鸟蛋……”方寸之间,人物山水书法鸟虫,艺术表达无穷无尽。

十年修成“出山”,参赛一举成名

“吱吱吱吱”的声音确实恼人,但孙开福却如入无人之境,拿稳了电钻笔,他沿着草稿线勾勒,线条变成了粉末,继而镂空。像走钢丝的人,不得有半点差池,不然前功尽弃。

一枚常见的红皮鸡蛋,蛋壳只有薄薄的0.3毫米,但孙开福却发现这当中竟包含了四层,由浅入深,可以利用蛋壳的层次对山水人物进行生动的表现。

而小小的蛋壳,拿在手上,下刀的角度、力度、速度都有严格的要求。不同类型的蛋,材质不同,运用的刀法也有不同。为了掌握刀法,以及不同层次的雕刻,孙开福花了两年的时间。

掌握基本技法后,孙开福开启了创作。蛋雕的单面构图、双面构图、360度构图,脑海里布满了各种旋转中的蛋壳,想象着蛋壳之上的千变万幻。灵感来自日常积累,他留心搜集生活中的有趣事物作为素材,融入创作之中。

在那几平方米的阳台上,孙开福默默地苦练钻研了10年。曾经,在家人劝说下,他又重新进入企业工作,但大半年后依然选择回到小小的工作台前。他不希望自己的艺术梦想就此半途而废。

虽然当时并不知自己创作的蛋雕艺术价值几何,孙开福却有着满满的自信:技艺已属上乘,只待一个向世人展示的机会。

2013年,朋友看到孙开福的作品大加赞赏,建议展示并愿为他引荐。后来,一位工艺界的大师关注到了孙开福的作品,同样给予了肯定,建议他去参加文博会。文博会全称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当年5月,孙开福带着《蛋雕镂空系列》作品参加了文博会,夺得了“中国公益美术文化创意”金奖,一举成名。

现在回忆起,孙开福依然非常激动,觉得这是对他10年坚持的肯定。此后,孙开福的作品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也陆续被广东省方志馆、广州市方志馆收藏。

说起10年钻研,孙开福轻描淡写。尽管觉得还是有很多不易,但他觉得值了。“我把它当做一个乐趣来做,当你觉得痛苦你就不可能雕下去。虽然外界有压力,但我去做这个东西内心是开心的。”

传道授业著作,终成蛋雕艺术领军人

七枚精雕细琢的鸵鸟蛋,被放置在专设的玻璃展柜里,雕刻的内容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从科技硕果到“一带一路”,从港珠澳大桥建成到广深城市发展,每一枚蛋都记录着国家发展的时代节点。今年,孙开福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出系列作品——《盛世中华》,他用蛋雕叙述中国的变迁发展。

这也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为了创作这套作品,孙开福构思了几个月才着手雕刻。用什么元素去阐述历史,如何让每枚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实践,才让这套作品最终得以完美呈现。

2014年,孙开福的工作地点从家里搬到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新成立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内的博古架上,小到只有两个指头大小的鹌鹑蛋,大到像个小香瓜的鸵鸟蛋,依次排开;生肖、人物、风景、建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圆滑而脆薄的蛋壳之上。而这些作品,曾经都被深藏家中,如今尽数展现。

孙开福说,每枚蛋的表现形式、题材、元素这些汇总起来就叫创意。创意在蛋雕学习中是最难的。“这是你一生都要去学的,它没有止境。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实际上包含着你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方方面面的理解,还有你的积淀。”

孙开福正是在钻研积淀中不断进步。“刚学的时候,能刻上几枚都非常开心,非常高兴,认为不错。过一段时间,感到自己以前的作品又不好看了,这就是一个渐进和提升的过程。”如今获得如此成绩,也正因有前10年默默无闻的铺垫。而耐得住寂寞,是他认为成为工匠不可或缺的特质。

孙开福创办工作室之后,陆续有不少学校邀请他前往授课,也有不少社会人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在教学中,孙开福发现,蛋雕相关资料十分零散,专门教材更是少之又少,于是他开始总结自己的实践,将经验升华为理论。经过3年多的编撰,蛋雕教材在今年正式推出。

孙开福计划明年创作一套鸵鸟蛋拼接式的灯镂,并融入一些岭南特色。“类似于走马灯,里头是彩色的,可以旋转,用大鸵鸟蛋进行拼接、粘贴、嵌壤。”在孙开福看来,蛋雕无穷无尽,还有很多创意等着他。

在工作室内,也摆放着一些供游人购买的蛋壳工艺品,“这些生肖蛋雕,都是我爱人做的。”曾经嫌弃电钻声恼人的爱人,最终也被孙开福的执着感染,也成为一名蛋雕爱好者。家中的阳台作坊现在由爱人执掌了。

  追梦宣言

不断研究蛋雕技艺和形式的创新,并将岭南特色建筑、特色文化融入其中。

指导单位:广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实习生 张楚昕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手机看报
分享到:
返回奥一网 意见反馈